李频

李频

唐代

李频(818—876),字德新,唐大中元年(847),唐寿昌长汀源人(今建德李家镇)葬于永乐(今李家),唐代后期诗人。幼读诗书,博览强记,领悟颇多。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,即景吟诗:“一径入双崖,初疑有几家。行穷人不见,坐久日空斜”。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。时李频从行,续吟:“石上生灵笋,池中落异花。终须结茅屋,到此学餐霞。”穆君大为赞赏。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。

人物生平

李频(生卒年不详),唐代诗人。在任武功令时,当地强暴横行,他针对时弊,查明地方恶霸实情,陈报上司,予以严惩。适遇荒年,遂开仓赈济,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,引水灌田,使粮食丰收,人民安居乐业。善政传闻唐室,懿宗给予嘉许,后升侍御史,调都官员外郎。乾符年间上表自荐,请任建州刺史。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,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,藩镇割据,盗贼四起,县政不治,建州局势相当混乱。李频到任后,首先宣布政教条例,严肃官规,惩办盗贼,礼与法相提并行,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,民生安宁。

李频初到建州时,曾有《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》诗:“入境当春务,农蚕事正殷。逢溪难饮马,度岭更劳人。想取烝黎泰,无过赋敛均。不知成政后,谁是得为邻”。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。李频死后,建州父老将他卜葬在“县之永乐洲”。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,便在梨山建庙,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,立在庙殿中,以供拜念。宋人有诗“建安梨岳老梨木,刻作唐朝建州牧”。庙今已荒废。

李频整顿吏治,安定社会,发官仓赈济灾民,雇乡民疏通六门堰,按故道引水灌田。唐懿宗奖以绯衣、银鱼,调京任侍御史,后升任都官员外郎。不久,任建州(今福建建瓯)刺史。频以礼法治下,深受百姓爱戴。后李频病死任内。建州百姓举城致哀,建梨岳庙以祀之。寿昌父老相与扶柩,归葬于永乐(今李家),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。

天复年间(901~904),李频的儿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,途中遇战乱,无法运行,只好葬在昭武光泽的大乌洲。于是李频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泽,今人称之为:“梨山李氏”。

李频的诗文

  • 脩竹齐高树,书斋竹树中。四时无夏气,三伏有秋风。

    黑处巢幽鸟,阴来叫候虫。窗西太白雪,万仞在遥空。

  • 论交虽不蚤,话别且相亲。除却栖禅客,谁非南陌人。

    半生都返性,终老拟安贫。愿入白云社,高眠自致身。

  • 一第知何日,全家待此身。空将灞陵酒,酌送向东人。

  • 却共孤云去,高眠最上峰。半湖乘早月,中路入疏钟。

    秋尽虫声急,夜深山雨重。当时同隐者,分得几株松。

  • 君家桂林住,日伐桂枝炊。何事东堂树,年年待一枝。

  • 入境当春务,农蚕事正殷。逢溪难饮马,度岭更劳人。

    想取烝黎泰,无过赋敛均。不知成政后,谁是得为邻。

    维舟绿溪岸,绕郡白云峰。将幕连山起,人家向水重。

    短才无独见,长策未相逢。所幸分尧理,烝民悉可封。

  • 为郎非白头,作牧授沧洲。江界乘潮入,山川值胜游。

    暑气随转扇,凉月傍开楼。便欲归田里,抛官逐隐侯。

    罢郎东出守,半路得浮舟。大旆行当夏,桐江到未秋。

    云闲分岛寺,涛静见沙鸥。谁伴临清景,吟诗上郡楼。

  • 因为太学选,志业彻春闱。首领诸生出,先登上第归。

    一荣犹未已,具庆且应稀。纵马行青草,临岐脱白衣。

    家遥楚国寄,帆对汉山飞。知己盈华省,看君再发机。

  • 南去远三京,三湘五月行。巴江雪水下,楚泽火云生。

    向野聊中饮,乘凉探暮程。离怀不可说,已近峡猿声。

  • 何人山雪夜,相访不相思。若得长闲日,应无暂到时。

    叶寒凋欲尽,泉冻落还迟。即此天明去,重来未有期。

李频的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