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慎

杨慎

明代

杨慎(1488~1559)明代文学家,明代三大才子之首。字用修,号升庵,后因流放滇南,故自称博南山人、金马碧鸡老兵。杨廷和之子,汉族,四川新都(今成都市新都区)人,祖籍庐陵。正德六年状元,官翰林院修撰,豫修武宗实录。武宗微行出居庸关,上疏抗谏。世宗继位,任经筵讲官。嘉靖三年,因“大礼议”受廷杖,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。终明一世记诵之博,著述之富,慎可推为第一。其诗虽不专主盛唐,仍有拟右倾向。贬谪以后,特多感愤。又能文、词及散曲,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。著作达百余种。后人辑为《升庵集》。

人物生平

杨慎自幼聪颖,十一岁即能作诗。十二岁,写成《古战场文》,众人皆惊。进京后,写《黄叶诗》,为李东阳所赞赏,让他在自己门下学习。明武宗正德六年(1511)中式辛未科殿试一甲第一名(状元),赐进士及第,授翰林院修撰。正德十二年(1517)八月,武宗微行出居庸关,杨慎上疏抗谏,被迫称病还乡。

此外,杨慎的父亲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——内阁首辅杨廷和。

明世宗即位,被召至京师,任经筵讲官。嘉靖三年(1524),“大礼议”爆发,杨慎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顺门,撼门大哭,自言“国家养士百五十年,仗节死义,正在今日。”世宗下令将众人下诏狱廷杖,当场杖死者十六人。十日后,杨慎及给事中刘济、安磐等七人又聚众当廷痛哭,再次遭到廷杖。杨慎、王元正、刘济都被谪戍。

杨慎动身前往戍地云南永昌卫。从前其父廷和当国之时,曾经裁撤锦衣卫冗员,有怀恨在心者趁机埋伏在途中,伺机加害杨慎。杨慎有所准备,处处小心。驰骋万里,到达云南之后,几乎一病不起。

两年后,杨廷和生病,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,其父病愈后又返回永昌。不久,率家奴协助平定寻甸安铨、武定凤朝文叛乱。嘉靖八年(1529),杨廷和病逝,杨慎获准归葬其父。此后,或暂回四川,或在云南省城,或停留于永昌,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。

世宗因大礼议之故,对杨廷和、杨慎父子极其愤恨,常问及杨慎近况,大臣则回答杨慎“老病”,世宗才稍觉宽慰。杨慎听闻此事,更加放浪形骸。常纵酒自娱,游历名胜。《乐府纪闻》称他“暇时红粉傅面,作双丫髻插花,令诸妓扶觞游行,了不为愧。”终世宗一世,六次大赦,杨慎终不得还,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,但无人敢受理。杨慎年近七旬时,曾返回泸州短住,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)七月,卒於戍地。明穆宗隆庆初年,追赠光禄寺少卿,明熹宗天启时追谥文宪。《明史》有传。

喜藏书。早年,明司礼监大藏经厂,贮列朝书籍甚富,他多次至阁中翻览书籍。据传曾攫取数册《永乐大典》据为己有。其后主事李继先奏命查对时,戏以窃书之名。家有“双桂堂”,为读书、贮书之所。曾编撰有《杨氏书目》,明末藏书家王道明在其《笠泽堂书目》中有记载。清初姜绍书记明一代藏书家,将他与杨士奇、吴宽、茅坤、宋濂等并列。著述多至100余种,李调元刊《函海》时,曾作专辑收录所著之书。重要结集有《升庵集》散曲有《陶情乐府》。

杨慎的诗文

  • 长白山前号黑风,桔槔火照甘泉红。

    五千貂锦血边草,单于夜帐移湟中。

    华林酒艳长庚醉,沉香春浓海棠睡。

    金马门如万里遥,那知青海城头事。

  • 垂老云南戍,逢君海上州。

    桂招非小隐,萍泛是同流。

    江汉询幽侧,关山慰阻修。

    欲酬平子赠,空有畔牢愁。

  • 桃根桃叶斗春葩,《水调》河传穆护砂。

    无限江南新乐府,君王独赏《后庭花》。

  • 河水清且涟,河上多芳草。

    春风二月时,千里交河道。

    交河汉家营,荒莽少人行。

    日暮凄风起,黄沙与云平。

    云间有孤雁,附书自乡县。

    翩翩欲下来,闻弦却惊散。

    草青雁北飞,草枯雁南归。

    雁飞有归时,征人无还期。

  • 李白题诗寺,文箫雁韵楼。海光浮树杪,山翠滴床头。

    热想寒泉濯,春曾煖谷游。暝钟萝月下,清梦一相求。

  • 玄的檀痕画未成,翔鸾屏里斗轻盈。

    罗虬若向今宵见,不比红儿比玉英。

  • 青蛉绝塞怨离居,金雁桥头几岁除。

    易求海上琼枝树,难得闺中锦字书。

  • 今夜南楼月,中天北望赊。星河分宇县,钟漏隔京华。

    露砌光含竹,春江影泛花。留连竭樽蚁,潦倒待城鸦。

  • 渺渺波环紫贝,萧萧风起青蘋。

    花市宁非海市,美人疑是鲛人。

    眉妩春山学翠,脸疑秋水为神。

    银汉双星漫渡,石城两桨无津。

  • 忽见庭花折刺桐,故园珍树几然红。

    年年六月星回节,长在天涯客路中。

杨慎的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