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汉语词典公车公车的意思解释

公车

  • 拼音gōng chē
  • 注音ㄍㄨㄥ ㄔㄜ
  • 繁体公車
  • 词性名词
  •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

词语解释

公车[ gōng chē ]

⒈  公共汽车。

西门町到公馆,坐公车要二十分钟。

bus;

⒉  公家的车辆。

cars provided by an organization;

⒊  汉代官署名。

安帝雅闻衡善术学,公车特征拜郎中,再迁我太史令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,后便以“公车”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。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,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举人联名上书,即称“公车上书”

name of government office in Han time;

引证解释

⒈  君主的兵车。

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公车千乘,朱英緑縢,二矛重弓。”
郑玄 笺:“兵车之法,左人持弓,右人持矛。”
孔颖达 疏:“公之兵车有千乘矣。”

⒉  官车。

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:“巾车掌公车之政令。”
郑玄 注:“公,犹官也。”
《后汉书·霍谞传》:“服闕,公车徵,再迁 北海 相,入为尚书僕射。”
唐 元结 《黍官引》:“公车诣魏闕,天子垂清问。”
明 陈汝元 《金莲记·偕计》:“兹奉严君而同上公车,须别慈母而载驰孔道。”

⒊  汉 代官署名。为卫尉的下属机构,设公车令,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。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,经由此处受理。后以指此类官署。

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朔 初入 长安,至公车上书,凡用三千奏牘。”
《后汉书·丁鸿传》:“赐御衣及綬,禀食公车,与博士同礼。”
李贤 注:“公车,署名。公车所在,因以名。诸待詔者,皆居以待命,故令给食焉。”
唐 元稹 《高端婺州长史》:“尔等皆执艺术,待詔公车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宋神宗熙宁七年》:“伏望詔求方正有道之士,召诣公车对策;如 司马光、苏辙 辈,復置左右,以辅圣德。”

⒋  汉 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,后因以“公车”为举人应试的代称。

明 王晫 《今世说·雅量》:“﹝ 李梦兰 ﹞弱冠举孝廉,公车不第,策蹇南归,务益砥礪读书。”
清 王应奎 《柳南随笔》卷二:“家 西涧 先生説:‘ 张之杜 中 顺治 辛卯举人,连上公车不第,因就 朱方旦 问之。’”
清 王韬 《<日本杂事诗>序》:“而君时公车北上,以此相左。”

⒌  借指应试的举子。

《花月痕》第二回:“那年春闈榜后,朝议举行鸿词科,因此各道公车,迟留观望,不尽出都。”

国语辞典

公车[ gōng jū ]

⒈  兵车。

《诗经·鲁颂·閟宫》:「公车千乘,朱英绿縢,二矛重弓。」

⒉  官车。

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:「巾车掌公车之政令,辨其用与其旗物,而等叙之,以治其出入。」

⒊  汉代的官署名称。掌管征召,及受章奏,亦上书者所诣;清举人入京会试叫上公车,就是依此而来。

《喻世明言·卷二七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》:「买臣到西京上书,待诏公车。」

⒋  复姓。如秦公子针字伯车,后世别为公车氏。

公车[ gōng chē ]

⒈  公共汽车的缩称。参见「公共汽车」条。

公车的单字解释

汉字拼音部首笔画意思解释
gōng 4画 基本字义 公 gōng(ㄍㄨㄥ) ⒈  正直无私,为大家利益:公正。公心。大公无私。 ⒉  共同的,大家承认的:公理。公式。公海。公制。 ⒊  国家,社会,大众:公共。公安(社会整体的治安)。公众。公民。公论(公众的评论)。 ⒋  让大家知道:公开。公报。公然。 ⒌  封建制度最高爵位:三公(中国周代指“太师”、“太傅”、“太保”;西汉指“大司徒”、“大司马”、“大司空”)。公子。公主。 ⒍  敬辞,尊称男子:海公。包公。诸公
chē jū 4画 基本字义 车(車) chē(ㄔㄜ) ⒈  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:火车。车驾(帝王的马车)。车裂(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,俗称“五马分尸”)。前车之鉴。 ⒉  用轮轴来转动的器具:纺车。水车。 ⒊  用水车打水:车水。 ⒋  指旋床或其他机器:车床。 ⒌  用旋床加工工件:车零件。 ⒍  方言,转动身体:车身。车过头来。 ⒎  姓。 其他字义 车(車) jū(ㄐㄨ) ⒈  象棋棋子之一。 异体字 車 汉英互译 vehicle 造字法 象形

公车的近义词

  • 暂无近义词信息

公车的反义词

  • 暂无反义词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