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策五成
- 拼音qī cè wǔ chéng
- 注音ㄑ一 ㄘㄜˋ ㄨˇ ㄔㄥˊ
- 词性暂无词性信息
-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
词语解释
七策五成[ qī cè wǔ chéng ]
⒈ 传说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向其师计然学谋略七,用其五佐越即获成功,故云。
引证解释
⒈ 传説 春秋 末 越 大夫 范蠡 向其师 计然 学谋略七,用其五佐 越 即获成功,故云。
引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范蠡 既雪 会稽 之耻,乃喟然而叹曰:‘ 计然 之策七, 越 用其五而得意。既已施於国,吾欲用之家。’”
明 汪道昆 《五湖游》:“七策五成,昔称 范蠡 ;千金三致,今号 陶朱。”
七策五成的单字解释
汉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笔画 | 意思解释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五 | wǔ | 二 | 4画 | 基本字义 五 wǔ(ㄨˇ) ⒈ 数名,四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伍”代):五彩。五官。五谷。五金。五代(中国朝代名,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)。五帝(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,通常指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唐尧、虞舜)。五毒(指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。五行(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。五岭(指越城岭,都庞岭,萌渚岭、骑田岭、大庾岭)。五岳(指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和 |
七 | qī | 一 | 2画 | 基本字义 七 qī(ㄑ一) ⒈ 数名,六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柒”代)。 ⒉ 文体名,或称“七体”,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。 ⒊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,共七次,称“做七”。 异体字 柒 汉英互译 seven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even |
成 | chéng | 戈 | 6画 | 基本字义 成 chéng(ㄔㄥˊ) ⒈ 做好,做完:成功。完成。成就。成事。成交。成立。成婚。成仁(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)。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 ⒉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:成形。成性。成人。自学成才。蔚然成风。 ⒊ 变为:长成。变成。 ⒋ 可以,能行:成,就这么办。 ⒌ 称赞人能力强:他办事麻利,真成。 ⒍ 够,达到一定数量:成年累( lěi )月。 ⒎ 已定的,定形的:成规。成俗。成见。成例。成竹在胸。 ⒏ 十分之一: |
策 | cè | 竹 | 12画 | 基本字义 策 cè(ㄘㄜˋ) ⒈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,头上有尖刺。 ⒉ 鞭打:策马。鞭策。 ⒊ 激励,促进:策动。策勉。 ⒋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:简策。 ⒌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、授爵或免官:策命。策免。策封。 ⒍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:策论。策问。 ⒎ 杖:策杖。 ⒏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,形状与“筹”相似。 ⒐ 计谋,主意,办法:上策。献策。决策。政策。策划。束手无策。 ⒑ 书法用字名称,指仰横。 ⒒ 姓 |
七策五成的近义词
- 暂无近义词信息
七策五成的反义词
- 暂无反义词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