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汉语词典中丞中丞的意思解释

中丞

  • 拼音zhōng chéng
  • 注音ㄓㄨㄥ ㄔㄥˊ
  • 词性暂无词性信息
  •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

词语解释

中丞[ zhōng chéng ]

⒈  官名。即“大中丞”,见该条。

中丞匿于溷藩。——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
an official's name;

引证解释

⒈  汉 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,一称御史丞,一称中丞。中丞居殿中,故以为名。 东汉 以后,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。 明 清 时用作对巡抚的称呼。

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御史大夫……有两丞,秩千石。一曰中丞,在殿中兰臺,掌图籍秘书,外督部刺史,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,受公卿奏事,举劾按章。”
清 梁章鉅 《称谓录·巡抚》:“明 正统 十四年,命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邹来学 廵抚 顺天、永平 二府……今廵抚之称中丞,盖沿于此。”
清 钱大昕 《内阁侍读严道甫传》:“毕中丞 沅 廵抚 陕西,招至官斋,为文字交。”

⒉  指宫官,内官。

唐 段安节 《乐府杂录·琵琶》:“文宗 朝,有内人 郑中丞,善胡琴。”
原注:“中丞,即宫人之官也。”

国语辞典

中丞[ zhōng chéng ]

⒈  职官名。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,掌兰台图籍秘书,受公卿奏事,举劾案章。东汉以降,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,以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。明初设都察院,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。明、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,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,因此,明清的巡抚也称为「中丞」。

中丞的单字解释

汉字拼音部首笔画意思解释
zhōng zhòng 4画 基本字义 中 zhōng(ㄓㄨㄥ) ⒈  和四方、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:中心。当( dàng )中。中原。中华。 ⒉  在一定范围内,里面:暗中。房中。中饱。 ⒊  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辍(中途停止进行)。中等。中流砥柱。 ⒋  表示动作正在进行:在研究中。 ⒌  特指“中国”:中式。中文。 ⒍  适于,合于:中看。 其他字义 中 zhòng(ㄓㄨㄥˋ) ⒈  恰好合上:中选。中奖。中意(会意,满意)。 ⒉  受到,遭受:中毒。中计。 ⒊  科
chéng 6画 基本字义 丞 chéng(ㄔㄥˊ) ⒈  帮助,辅佐:丞相(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)。 ⒉  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:府丞。县丞。 ⒊  古同“承”,秉承。 异体字 㞼 拯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assist, aid, rescue

中丞的近义词

  • 暂无近义词信息

中丞的反义词

  • 暂无反义词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