髭蟾
- 拼音zī chán
- 注音ㄗ ㄔㄢˊ
- 词性暂无词性信息
-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
词语解释
髭蟾[ zī chán ]
⒈ 亦称“胡子蟾”。
引证解释
⒈ 亦称“鬍子蟾”。我国特产动物。两栖纲,锄足蟾科。体长可达10厘米。身体背、面均呈蓝褐色,亦有灰色。眼色特殊,上半呈蓝绿色,下半深褐色。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,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。头部扁宽,前肢长于后肢,趾间有蹼。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、树洞、石缝等处,捕食昆虫、蛞蝓、蜗牛等。主要产于 四川 峨眉山。
髭蟾的单字解释
汉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笔画 | 意思解释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髭 | zī | 髟 | 16画 | 基本字义 髭 zī(ㄗ) ⒈ 嘴上边的胡子:髭须。 异体字 頾 頿 汉英互译 moustache、mustache、mustachio 造字法 形声:从髟、此声 English mustache |
蟾 | chán | 虫 | 19画 | 基本字义 蟾 chán(ㄔㄢˊ) ⒈ 〔蟾蜍〕两栖动物,皮上有许多疙瘩,内有毒腺,形状像蛙。吃昆虫、蜗牛等,对农业有益。俗称“癞蛤蟆”、“疥蛤蟆”;古代称“蟾诸”。简称“蟾”,如“蟾酥”(色白,可入药)。“蟾宫”(月亮)。“蟾桂”。“蟾轮”(圆月)。“蟾辉”、“蟾光”、“蟾魄”(均指月光)。“蟾宫折桂”(旧喻科举考试登科)。 造字法 形声:从虫、詹声 English toad |
髭蟾的近义词
- 暂无近义词信息
髭蟾的反义词
- 暂无反义词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