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辇
- 拼音hú niǎn
- 注音ㄏㄨˊ ㄋ一ㄢˇ
- 繁体胡輦
- 词性暂无词性信息
-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
词语解释
胡辇[ hú niǎn ]
⒈ 同“瑚琏”。
⒉ 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。
引证解释
⒈ 同“瑚璉”。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。
引《隶释·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》:“脩造礼乐胡輦器用,存古旧字。”
洪适 释:“胡輦者,瑚璉也。”
胡辇的单字解释
汉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笔画 | 意思解释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辇 | niǎn | 车 | 12画 | 基本字义 辇(輦) niǎn(ㄋ一ㄢˇ) ⒈ 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,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:辇车。帝辇。凤辇(皇后的车子)。 异体字 輦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hand-cart; transport by carriage |
胡 | hú | 月 | 9画 | 基本字义 胡(鬍) hú(ㄏㄨˊ) ⒈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:胡人。胡服。胡姬(西域出生的少女)。胡越(“胡”在北方;“越”在南方,喻疏远、隔绝)。 ⒉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:胡椒。胡瓜(黄瓜)。胡琴。胡笳(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)。 ⒊ 乱,无道理:胡来。胡闹。胡吹。胡言乱语。 ⒋ 文言疑问词,为什么,何故:胡不归?“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 ⒌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:胡须。 ⒍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:“狼跋 |
胡辇的近义词
- 暂无近义词信息
胡辇的反义词
- 暂无反义词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