蹄蚤
- 拼音tí zǎo
- 注音ㄊ一ˊ ㄗㄠˇ
- 词性暂无词性信息
- 组合暂无组合信息
词语解释
蹄蚤[ tí zǎo ]
⒈ 蹄趾与脚爪。蚤,通“爪”。
引证解释
⒈ 蹄趾与脚爪。蚤,通“爪”。
引《墨子·非乐上》:“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,因其羽毛以为衣裘,因其蹄蚤以为絝屨。”
毕沅 校注:“蚤即爪假音。”
蹄蚤的单字解释
汉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笔画 | 意思解释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蚤 | zǎo | 虫 | 9画 | 基本字义 蚤 zǎo(ㄗㄠˇ) ⒈ 昆虫,赤褐色,善跳跃,寄生在人和畜的身体上,吸血液,能传染鼠疫等疾病。通称“跳蚤”、“虼蚤”。 ⒉ 古同“早”。 ⒊ 古同“爪”。 异体字 䗢 䖣 汉英互译 flea 造字法 形声:从虫、叉声 English flea; louse |
蹄 | tí | 足 | 16画 | 基本字义 蹄 tí(ㄊ一ˊ) ⒈ 马、牛、猪等生在趾端的保护物,亦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:蹄子。蹄筋。 异体字 踶 蹏 汉英互译 hoof、unguis 造字法 形声:从足、帝声 English hoof; leg of pork; little witch |
蹄蚤的近义词
- 暂无近义词信息
蹄蚤的反义词
- 暂无反义词信息